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宫攀, 杨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标度律评价城市人口规模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适配程度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与结构均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显著的非线性标度关系,且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加率小于人口规模增加率。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来看,除科学技术支出与城乡社区支出外,其他支出的增加率均小于人口规模增加率。总体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修正指标存在空间异质性,组内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能较好地适配人口规模,超大特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相较于其人口规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经济性。研究结论可为优化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新的思路。
  • “双碳”目标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 “双碳”目标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陈培荣, 尹向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NDDF)的修正Metafrontier超效率模型对中国278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LPI)相结合,分析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结构特征及其模式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态效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资源节约”效率相较于“环境友好”效率增长更快。从变量分解看,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节约是“资源节约”效率改善的贡献主体,而工业废水与二氧化硫排放对“环境友好”效率改善的贡献大体相当。从动力来源看,区域技术追赶是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主要驱动力,而区域管理效率产生了抑制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识别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改善动力来源及其动态演化模式差异,进而为精准提升不同城市的生态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 城市科学
  • 城市科学
    苏聪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规模分布的优化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测度方法、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位序—规模”模型、首位度指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测度方法在整体与局部、静态与动态等研究维度中各有侧重点和优势(劣势),应根据研究需要综合选择适配的工具方法。较多研究认为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相对欧美国家的城市体系而言偏向扁平,其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2000年以前的扁平化趋势和2000年以来的集中化趋势。由于城市界定不一致、样本选择不一致、数据口径不一致和区划变更较频繁等原因,现有测度研究结论仍有较大分歧。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受到第一自然因素、第二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影响因素研究关于因果分析、内生性和异质性的讨论相对不足。未来应从新数据、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空间四个方面推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化。
  • 城市建设与发展
  • 城市建设与发展
    张平淡, 屠西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碳全要素生产率是有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数据,研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显著抑制了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变得不再显著。宏观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抑制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碳技术效率和碳技术进步的抑制,在匹配城市土地出让数据的基础上,制造业集聚扩大了土地供给面积、提高了土地成交价格,导致集聚拥挤效应凸显,阻碍知识溢出,不利于提高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微观机制分析表明,在匹配企业微观数据后,制造业集聚显著抑制了企业绿色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损害了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基础。
  • 城市建设与发展
    范巧, 屈晓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概念解析、发展维度与政策工具梳理,建立了“放管服”改革、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回归分析、内生性处理及异质性分析,从总量和速度视角解析了“放管服”改革、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优化将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放管服”改革将以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优化为媒介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政策建议包括:着眼于“放管服”政策工具效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城市营商环境建设行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同时发力,促成城市营商环境总体水平提升;推动“放”“管”“服”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营商环境分维度水平进一步提升。
  • 城市建设与发展
    许恒周, 孙凤辉, 谭荣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分割是现阶段中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障碍,也是阻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利用2003—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商品市场分割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商品市场分割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具有阻碍作用,当政府同时采取两种分割策略时会加剧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异质性分析表明,靠近海外市场能缓解一部分由市场分割带来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损失。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同构在市场分割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过程中发挥负向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结论,从破除市场分割、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经济与社会
  • 经济与社会
    董藩, 马梓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住房存量价格与增量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主流的住房存量—增量模型在界定存量概念时存在偏差,无论住房存量还是增量,在经济意义上的有效供给才真正参与价格形成。为此,有必要提出“住房存量—增量比”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住房存量价格与增量价格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PVAR模型对中国70个大中型城市2016—2020年的住房销售月度价格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以分户型和分地区数据分别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住房存量价格与增量价格互相影响,但前者影响更强,后者影响相对较弱。在增量价格对存量价格的影响方面,西部城市大于东部和中部城市,非一、二线城市大于一、二线城市。相比增量市场,现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应更重视存量市场,并应充分考虑地区间和城市间的市场发展差异。
  • 经济与社会
    刘悦美, 朱志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价值缺失是城市社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打造公共空间从而创造公共价值,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了破解思路。以S市和H市为例,探索公共空间建设如何实现公共价值的共创。研究发现,公共空间建设涵盖街道、社区和楼门院落等不同空间尺度,其运作包含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和自下而上的合作生产两个过程,面向公共价值的治理行动,能够使两条路径相互增能。公共空间治理过程蕴含了“价值触发—价值催化—价值强化—价值锚定”的契机,打造了社区治理的开放场景,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多元合法性,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这一逻辑解释了公共价值的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公共空间和公共价值融合发展的治理框架。
  • 经济与社会
    李森林, 张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方式。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论框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离散选择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KHB效应分解方法研究个人社会经济保障感知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保障感知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呈正相关,阶层提升感知在社会经济保障感知与志愿服务行为之间发挥了正向的调节效应,个人对政府与群团组织的信任水平是社会经济保障感知影响志愿服务行为的中介路径,替换变量测量方式和倾向得分匹配后得出的结果依然支持研究结论。
  • 城市瞭望
  • 城市瞭望
    高跃, 王跃堂, 冀云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数字化转型成为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以2012—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在城市间的异质性表现。研究结论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更完善、人力资本水平更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大的城市中表现更为突出。中介机制检验表明,创新能力在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有望成为支撑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应在制度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