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陆军, 孙翔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人口迁徙大数据和工商企业信息数据库数据,构建城市间人口流动和企业投资联系两个有向加权网络,利用我国286个城市的81510个城市对联系数据,实证分析城市间企业投资联系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网络与城市间企业投资联系网络具有高度耦合性;城市间企业投资联系对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同等级城市、不同城市群城市间的要素流动特征存在差异。在城市间企业投资联系影响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中,经济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别发挥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这一发现能够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人口、资本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 城市建设与发展
  • 城市建设与发展
    周十同, 王晓丹, 石玉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塑造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关键路径。运用专利共分类法对2010—2024年我国363个地级市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与收敛性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其时空演化特征、驱动机制与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呈“U”型演化趋势,并具有显著的“东高西低、中部崛起、东北乏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尚未形成明显的分化格局,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整体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产业内部融合看,实体经济产业内部融合水平显著高于人工智能产业内部融合水平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且变动趋势更具滞后性与不确定性。从演化趋势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性与空间邻近效应,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σ收敛特征,但不具备显著的绝对β收敛或条件β收敛趋势。从形成机制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环境优化与科学支出强度是当前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三大关键因素。从经济效应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了企业就业净增长率提升,有助于打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环境。
  • 城市建设与发展
    顾丽梅, 方南希, 宋晔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价值共创的视角出发,以上海市L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养老服务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赋能智慧养老服务价值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享促成智慧养老服务价值共创。在价值共识阶段,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供需对接。在价值共生阶段,数字技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在价值共享阶段,数字技术传播长期公共价值。而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养老服务价值共创的过程存在情感关怀尚需重视、多元参与潜力尚需挖掘、监管标准尚需完善等现实困境,未来可以通过增强智慧养老服务情感关怀、提升智慧养老服务多元参与、强化智慧养老服务监管效能等加以优化。
  • 城市建设与发展
    曾泉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住房选择方面,资源禀赋相似的离乡入城青年因风险感知差异与应对策略不同,在租房和购房选择上出现分化。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将离乡入城青年对“住房不确定性”的感知置于分析核心,形成“结构—感知—行动”分析框架,结合2024年在H市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个案研究与深度访谈资料,探究离乡入城青年住房选择的分化态势、形塑机制与引导路径。研究发现,“当一辈子租客”与“还三十年房贷”是离乡入城青年住房选择分化中出现的两个极端现象。这种分化源于离乡入城青年对“住房不确定性”感知受到个人经济水平、家庭支持能力和文化观念等多维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确定性预期与不确定性风险之间的多重张力及其化解机制。以租购同权、先租后售为突破口,构建“租购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是引导离乡入城青年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做出正确住房选择的关键。研究离乡入城青年住房选择分化态势,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风险社会理论的应用场景,为破解青年住房困境提供参考。
  • “双碳”目标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 “双碳”目标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徐新扩, 宋增禄, 韩立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债券工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数字经济对绿色债券碳减排效应的强化作用值得关注。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和2011—2020年我国2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数字经济对绿色债券碳减排效应的强化作用及实现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债券发行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而数字经济能够强化绿色债券的碳减排效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均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强化绿色债券的绿色创新效应,进而促进城市碳减排。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绿色债券碳减排效应的强化作用随着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能源投入水平的提升而增大,随着数据资本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论对于探索促进城市碳减排的多维路径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 经济与社会
  • 经济与社会
    许彦婷, 杨默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2012—2023年我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度城市层面新质生产力水平,实证分析税制结构优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税制结构优化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优化收入分配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税制结构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渠道。进一步分析表明,个人所得税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税种,税制结构优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增强效应在消费水平、创业活跃度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较为显著。研究结论有益于从税制改革视角为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经济与社会
    张金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住宅小区业主大会治理效率总体偏低,其基本治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通过对治理实践的归纳总结,构建了业主大会新型治理结构。以自下而上、开放透明、专业规范为特征的新型治理结构可以强化监督、鼓励参与和降低交易费用,同时在政府指导、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之治的独特性。为了初步验证治理结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以业主委员会换届作为典型事件,对四个小区的治理状况进行了比较。业主大会新型治理结构打破了“精英治理”不可复制的魔咒,可以有效提升业主大会治理效率,带动整个社区实现韧性与可持续发展。
  • 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
  • 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
    莫海彤, 刘玉亭, 安月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超大城市青年群体住房可负担性与发展权受限问题,基于可行能力理论,并尝试批判性整合福利经济学与功利主义视角,以我国典型超大城市为例,综合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及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涵盖住房可行能力、住房功能性活动与发展功能性活动的超大城市青年住房福祉评估框架,分析住房与发展的复杂交互机制。研究发现,青年住房福祉的三个维度呈现动态互构关系,即住房可行能力为住房功能性活动提供基础支撑,住房功能性活动影响发展功能性活动的实现,而发展功能性活动则反作用于前两方面,从而揭示了青年住房与发展的互动机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构建差异化、精准化的青年“住房-发展”规划干预路径,推动住房政策从物质经济导向向发展赋能导向转化,以期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政策工具。
  • 城市瞭望
  • 城市瞭望
    徐超凡, 周子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日益成为政治道德体系的重要逻辑节点。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生态文明意识的政治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共党员身份在不同年代均显著提升了生态文明意识,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政治身份动力学存在城乡差异,中共党员身份在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效应更为突出。机制分析表明,中共党员身份通过提升环境问题感知进而对生态文明意识产生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从优化政治身份动力传导路径、创新城乡协同治理模式、提升全民生态文明参与效能等维度提供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