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谢小芹, 徐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的基本治理机制之一,政策试点制度已被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战略中予以谋划推动。基于条块关系视角,以四川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经验样本,揭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标尺竞争机制。研究发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突破了传统的“先申请后建设”模式,转而采取“先建设后验收授牌”的新做法,其评价标准不仅包括试点地政策实施前后变化的绝对绩效,还将同级试点地区间的政策实施差异比较纳入考核范畴,从而评选出合格的政策试点地。其机制涵盖中央政法委借助标尺设定、诱导竞争、相对排名形成规范建构,地方政府通过上压式动员、下行式协同及差异化演绎实现对中央治理目标的有效承接与动态适配等环节。标尺竞争理论不仅在学理层面为政策试点制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竞争机制,而且有利于减少上下级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破解条块分割困局,形成以“市域之治”助推“中国之治”的本土经验。
  • “十五五”规划前瞻性研究
  • “十五五”规划前瞻性研究
    洪向华, 孟翊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亦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回溯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先后经历了以工农合力为主体的革命型城镇化、以劳动力要素为导向的生产型城镇化、以经济建设为驱动的快速城镇化及以生活需要为尺度的治理型城镇化等历史阶段。当前,新型城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仍面临城镇化与社会转型多重主体特征叠加、人口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出现空间分离,以及应激式政策导向下观念动员相对滞后等现实问题。为有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亟须在主体维度上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与组织优势,在价值理念上坚守人民城市在战略中的本质属性及核心地位,在实践路径上积极探索中国式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创新与话语自主。
  • 城市科学
  • 城市科学
    程子豪, 陈鹏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数据安全作为我国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的重要议题,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解构与比较分析,揭示传统防御型治理模式在应对动态风险方面的局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共数据安全领域面临韧性悖论、伦理冲突与多中心治理责任困境等多重挑战,提升公共数据安全治理效能势在必行。基于对生态韧性与工程韧性认知范式的批判性重构,以数据韧性概念为核心构建动态适应、弹性恢复和协同整合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安全保护体系从“合规本位”向“韧性本位”转型,进而保障数据在安全前提下高效流通并释放价值,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治理方案重构应基于技术、制度和法治三维协同路径,筑牢韧性基座,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完善韧性机制,建立动态适应体系;强化韧性保障,健全法治运行体系。基于研究结论,建议应深化立法与提升标准化水平,建立协同演练与评估机制,探索创新模式,扩大公众参与,从而推进城市公共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城市建设与发展
  • 城市建设与发展
    陈茜, 刘人怀, 文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城市微旅行优化空间利用、扩内需促消费的内在机制,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根据我国香港地区城市微旅行旅游者轨迹数据,构建包含游览娱乐、功能活化、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四个层级的城市微旅行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各类节点的网络层级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星光大道等传统节点主导全域网络,大馆等活化节点联动各层网络,中环街市等消费节点集聚层内网络。旅游流在核心—外围区中呈现高流量占比且均衡扩散的特征,有效削弱了传统景点主导的极化效应,并通过形成的“消费—探索”社群为城市次级空间提供流量渗透路径。此外,城市微旅行网络具有结构互补性、流量预测性和冗余抗扰性的协同机制。上述结果表明,城市微旅行可有效促进城市资源多维利用与空间功能再平衡。据此,建议城市规划管理者应关注具有高经济活力与韧性水平的城市微旅行模式,并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活化次级消费空间等方式推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 城市建设与发展
    王晨跃, 叶裕民, 单菁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央地关系一直是国土空间治理的研究重点,但已有研究侧重于探讨央地之间的二分对立关系,忽视了省级政府在央地博弈协同中的行为机制。立足委托代理与软预算约束理论,从省级政府行为出发,构建“三阶段+三层级”的系统性框架,分析国土空间治理中省级政府“双向约束软化”的纵向府际互动机制。通过对F省土地约束性指标政策执行过程的案例分析,发现省级向上与向下的约束软化行为分别通过目标调适和自主扩权影响指标政策执行,当中央采取下放土地控制权强化问责约束的制度设计时,有助于推动省级政府发挥在央地关系中的协调性作用。对此,应通过选择性集权、制度化分权与省级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来推动国土空间治理改革。
  • 城市建设与发展
    高燕, 孙根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网红城市涌现及全域旅游推进对景区价值挑战的识别,以我国51个西部城市为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城市和景区要素的混合动力结构。结果表明:当前西部城市景区组合度欠佳,难以拉动城市旅游发展,城市和景区要素的混合结构是推动形成西部城市—景区联合效应的动力源,且城市多功能聚合有利于联合效应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联合“景区赋存”“联通+景区赋存”“环境+联通+景区赋存”“环境+景区空间分布”“环境+联通+景区空间分布”“环境+景区赋存”均可形成较高的城市—景区联合效应,且伴随前因条件增加机率上升。城市功能优势可主导城市—景区联合效应形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优化景区组合是推进西部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指标。
  • 经济与社会
  • 经济与社会
    秦波, 高非凡, 叶泽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利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多维度个体—环境匹配度指标,采用多层多分类Logistic模型和调节效应分析方法,探究城市老年人口个体能力与社区环境匹配度对其养老意愿的影响,并检验经济资源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具有原居安老意愿的老年群体以“高匹配度—低支出”为典型特征,具有家庭养老意愿的老年群体呈现出“低匹配度—少资产”的特征,具有机构养老意愿的老年群体显示出“低匹配度—高支出”的特征。个体—环境匹配度是影响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关键因素,社区设施和服务匹配度较高的老年群体表现出更强的原居安老倾向。经济资源因素在个体—环境匹配度与养老意愿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资产不足会削弱高匹配度对原居安老意愿的促进作用,而高支出水平会强化低匹配度老年群体对机构养老的偏好。实证结果揭示了不同老年群体对社区环境的异质性需求及其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建设老年友好城市提供学理依据与实践借鉴。
  • 经济与社会
    叶剑平, 林翌甲, 徐乔迪, 郎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2023年中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分析用地价格、结构和供给方式三个维度的工业用地要素错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对财政支出的优化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城市工业用地价格错配和供给方式错配会抑制企业创新,而结构错配则对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优化作用分析显示,在工业用地价格错配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与边界,动态优化土地价格和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并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提升城市工业用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 经济与社会
    倪孟颖, 刘自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已成为关键议题。运用反射迭代法构建城市经济复杂度指标,系统考察经济复杂度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复杂度的提升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且边际效应随复杂度的提高呈递增趋势,该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法、排除政策干扰及多维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复杂度的绿色效应源自城市创新能力的结构性升级,具体通过“创新投入增加—产出绿色化—价值深化—效率提升”四维路径传导,且作用强度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行业复杂度提升的绿色边际效应呈非对称性,经济复杂度的绿色提升作用在风险投资多、资源禀赋高、创新创业政策密集型城市中更为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优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破解绿色转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推进“双碳”目标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