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文余源, 余子, 龙张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级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的最高空间形态,对世界经济、政治具有高度控制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大国培育核心全球竞争力、引领未来全球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基于全球城市体系对“世界级城市群”概念进行界定,通过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对比,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其界定准则。从流空间—位空间一体分析视角构建中国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理论框架,并基于界定准则,分别从位空间和流空间两方面对中国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与全球五大世界级城市群进行比较,梳理中国世界级城市群特征,厘清相关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路径。
  • 城市科学
  • 城市科学
    江曼琦, 田伟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降污减排的重要目标。基于2005—2020年我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生态空间规模与结构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显示:城市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蓝绿空间与建设空间、蓝绿空间与城市空间面积的比值越高,对空气中PM2.5浓度的抑制效应越明显。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蓝绿空间与建设空间之比的增加在非供暖区城市的抑制效应更明显。高压力型城市的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比值的增加对PM2.5浓度的负向影响效果最大,C级压力型城市的相关影响次之,E级压力型城市的相关影响不显著。城市生态空间规模与结构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作用受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鉴于此,应优化城市生态空间规模与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强化污染防治合作共赢意识,提升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水平。
  • 城市建设与发展
  • 城市建设与发展
    王长松, 李建强, 姜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0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省份“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进行分解,结合核密度估计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讨论各省份“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的动态发展特征。研究发现,2003—2021年,全国整体和三类区域的粮食安全脆弱性水平均表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在此期间各省份之间的“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总体差距逐渐扩大。2003—2021年,全国整体和三类区域间“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的绝对差异有所增大。马尔可夫链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较高省份对周围地区有较强的空间影响,相邻省份在受到其影响后“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总体发展趋势向上。研究期内,全国整体和三类区域“粮食—生态”双安全脆弱性水平降低,且整体差异呈现上升趋势。基于研究结论,就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保护力度、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采取提升策略等提出政策建议。
  • 城市建设与发展
    曹倩雯, 曾军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抵御风险、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着力点。以知识产权治理为切入点,基于2007—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实施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强了城市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行政等级较低、资源禀赋丰富以及规模较大的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实施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城市创新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和经济活力效应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 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
  • 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
    王德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跨界通勤圈同城化发展是加快建设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的主要抓手。以环京通勤圈为例,分析跨界通勤圈同城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提出跨界通勤圈同城化发展需集成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下的新型管理机制、财税分享机制、事权下放机制、统一发展机制、市场化运营机制等,从“超大城市减量发展”转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从“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从“以地铁为主导”转向“以市郊铁路为主导”,从轨道交通“单站开发”转向“全域TOD综合开发”,从“重产业、重居住”转向“重生活、重服务”,破解制约跨界通勤圈同城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和体制壁垒,拓展大国首都新发展空间。
  • 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
    刘键, 李孟楠, 邹锋, 杨忠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激发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以北京中轴线遗产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驱动的用户生成内容分析及LDA机器学习法,探讨文化遗产与游客价值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游客对北京中轴线遗产景观葆有较高的价值感知,这对其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然而,北京中轴线遗产景观也存在全龄无障碍设计不足、精益服务供给不充分、观览体验有待提升、活动管理过于严苛以及中轴线本体局部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游客的价值感知。研究结论可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保护与利用以及评价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方向。
  • “双碳” 目标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 “双碳” 目标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李从欣, 刘佳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及其分维度均具有显著的降碳效应,其分维度的降碳效应依次为数字产业化>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新。不同区域间的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降碳效应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低创新环境地区>高创新环境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经济碳减排具有中介效应,分维度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各数字经济分维度指标也具有中介效应。政府规制在数字经济影响碳减排路径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增强了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因此,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鼓励数字创新,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辅以合理的政府规制,对抑制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尤为重要。
  • 学术笔谈: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 学术笔谈: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毕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探究其时代价值和可行进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发现,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加速创新迭代驱动下国内外城市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面向未来城市发展需求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必经路径。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是智慧城市新的发展阶段,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向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城市发展愿景实现的重要保障。建议从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进路,前瞻布局数字技术创新与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以人为本铸造城市数字文明。
  • 学术笔谈: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曲嘉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养老服务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供给和需求匹配的视角分析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不断加强,医养服务协同水平持续提升,智慧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供给明显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还面临异地养老需求整体偏弱、异质性养老需求未被满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数字化协同能力及政策协同力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据此建议建立区域智慧养老信息系统,深化医疗卫生服务协同,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加快打造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示范区。
  • 学术笔谈: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包路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欧班列运行与我国沿线节点城市之间互动关系的视角,从外贸规模、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城市协作等六个方面分析中欧班列运行对西安、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正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欧班列作为亚欧大陆跨国贸易的重要载体,其开通运行对我国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欧班列进入规模化运行之际,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统筹,针对规划设计、货运组织、运行效率、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的问题,从全国层面的规划引导、区域协作与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升级、国际合作交流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制,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
  • 学术笔谈: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赵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城市生态更新是城市迈向高质量、集约化、绿色创新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是城市社会生活基本单元,社区生态更新是城市生态更新的重要基础实践场域。以社区生态更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社区生态更新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困境,按照“规划—改造—治理—保障”的逻辑,基于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社区生态更新体系,具体包括社区低碳生态更新规划体系、社区空间适应性更新改造体系、社区多元协同生态更新治理体系以及社区生态更新多维保障制度体系。